會訊
首頁  >  會訊  >  第154期  >  雷諾瓦莫內齊聚台北
藝文饕宴

雷諾瓦莫內齊聚台北

作者
陳小凌
內容

  今年夏天,台北洋溢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的藝術的氣息,來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81件梵谷、雷諾瓦、馬諦斯、塞尚名畫,和美國伍斯特美術館藏印象派巨擘的52件真跡,包含莫內的代表作《睡蓮》。引領我們深度認識:從巴黎誕生到美國延續發展,西洋藝術史印象派的誕生、流變與跨文化影響,也深入感受光與色彩的視覺革命。

 

  故宮博物院迎接100週年,也是第二展覽館整修後首次啟用作為「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—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」的展覽場地,集結了梵谷、雷諾瓦、馬諦斯、塞尚等38位藝術家的作品,呈現了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,西方藝術的發展與風格演變,展覽也特別精選了多位知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,例如瑪麗.卡薩特和貝絲.莫莉索,呈現女性在西方現代藝術發展中的崛起與獨特風格。

  此次由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策展及遴選美國銀行家雷曼(Robert Lehman)捐贈給大都會博物館的珍貴藏品。雷曼是過去一世紀間,美國最重要的私人藝術收藏者之一,他的基金會向大都會博物館捐贈橫跨700年、總計2700件世界名作。大都會博物館展覽暨國際倡議副總監昆西•霍頓(Quincy Houghton)表示:展覽匯聚雷曼先生典藏的65件精彩畫作與素描作品,有許多極少、甚至從未外借展出的經典名作,例如法國藝術家考特《春日》畫作,自1873年在巴黎沙龍展出以來,就沒有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展出過。《春日》描繪一對年輕男女在森林之中,盪著鞦韆,展現青春和愛情的甜美,色調與流暢的筆觸,呈現自然景色與浪漫情懷。

  展覽透過身體姿態、肖像與人物、徜徉自然、從城市到鄉村、水岸風光五大主題,帶觀眾探索法國繪畫與素描的生動面貌,飽覽近一世紀的西方藝術發展。18世紀末,工業化革新帶動社會階層與城市面貌,藝術從國家資助轉向更開放的大眾市場,肖像畫成為新崛起的中產階級展現財力與地位之物,作品聚焦人物面貌與性格刻畫,考特《春日》和1892年雷諾瓦創作《彈鋼琴的兩位少女》,描繪兩位少女坐在鋼琴前,一位彈奏,一位聆聽,凸顯少女們的青春優雅,以及靜謐空間的留駐。

  隨著法國政治與工業革命的推進及發展,藝術家這時將視野轉向大自然風景,將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個人風格帶入畫作,徹底改變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畫風,如塞尚《布凡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》梵谷《花朵盛開的果園》呈現出色彩、光線與構圖的藝術革新。從描繪不斷變化的巴黎城市景觀、塞納河畔及度假勝地享受悠閒時光的漫遊者,到鄉村小鎮和田園風光,藝術家以眼光與其創新技巧,詮釋所處地方的景觀與人群,如畢沙羅《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》與擅長點彩畫作的秀拉,在《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》習作,描繪19世紀末巴黎人們悠閒在草地上度過午後,是當時社會閒暇生活的寫照。高更《大溪地的出浴女子》,是他遠赴大溪地,逃離巴黎生活壓力,記錄異國情調的重要作品之一。

  富邦美術館與美國伍斯特美術館聯手策展的「印象派—從莫內到美國:光、跨越海洋」大展,空運來台52件真跡,橫跨38位法國與美國印象派藝術巨擘,克勞德・莫內(Claude Monet)晚年代表作《睡蓮》,展現層層筆觸與色彩暈染下的水面光影,是從自然寫實邁向抽象藝術的關鍵之作。

   印象派於19世紀末興起於法國,主張走出畫室、直面自然,以挑戰傳統學院派繪畫風格。他們追求瞬間光影,捕捉日光在水面與空氣中流轉的每一刻。直面自然,顛覆以往室內臨摹的創作模式。以純淨高彩度顏料和短促筆觸,營造光線震動的瞬間。顛覆了寫實與構圖至上的傳統價值,進而啟發20世紀初期的現代主義與抽象藝術發展。

 

  藝術家的經典之作之能流傳千古,在於他們在創作中所展現的無限想像力和卓越技藝,古今皆然。我們這半世紀以來,因中小企業和半導體帶動經濟富裕,進而有歐美博物館、美術館的館藏引進國內,開啟和提升國人的藝術認知和素養,如2001「文明曙光美索不達米亞–羅浮宮兩河流域珍藏展」、1997「黃金印象–奧塞美術館名作特展」、近如奇美美術館2024從英國國家藝廊引進「從拉斐爾到梵谷」特展,都說明國人的藝術品味和涵養。「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—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」展期至10月12日,「印象派—從莫內到美國:光、跨越海洋」展至9月29日,喜愛藝術的朋友別錯過這一藝術饗宴。(1,645字)

作者小檔案
參考資料